字体大小:
为切实做好国家全球海洋立体观测网建设与运行管理技术支撑,有效落实全国海洋预警监测年度工作方案要求,加强海洋观测技术培训与宣传,在部预警司指导下,2023年10月13日(第34个国际减灾日),国家海洋技术中心(自然资源部海洋观测技术重点实验室)会同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自然资源部北海海洋中心,在广西北海联合举办了“2023年度全国海洋观测技术培训会”。
培训合影
此次培训组织安排海洋观测网规划、管理、新装备发展和技术应用,海洋预报及资料应用等方面的培训教程。特邀我中心及国家海洋预报中心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专题授课。
主办方开场致辞
专家授课
邵毅正高级工程师在“海洋离岸定点观测平台技术进展”课程中介绍了海洋离岸定点观测平台的概念内涵和技术体系,从技术提升方向角度介绍了近年来主要研究进展和技术成果应用情况,分析了我国目前该技术发展成就和存在的短板,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张翼飞正高级工程师在“海洋站代表性评估与分级”课程聚焦海洋站点代表性评估和分级管理两个技术规程,从海洋站点基本信息、水文环境和气象环境等方面调查,到环境的一般评估和综合评估,以及如何编写评估报告进行了讲解。针对现在海洋站业务需求的变化,对海洋站分级差异化管理的原则、分级方法、分级程序等进行了讲解。
王祎正高级工程师在“海洋观测网规划与海洋观测网装备体系设计”课程中讲解了海洋观测“有形之网”和“无形之网”在规划设计时,对观测需求、应用场景、核心要素、方法和装备、服务产品以及观测业务体系建设方面的主要考虑,并对海洋观测网规划编制的体系架构和约束指标进行了解读。课程同时介绍了我国业务化海洋观测装备体系设计研究情况以及有关新技术装备业务应用的考虑与建议。
原野研究员以“我国‘妈祖’系列海洋数值预报模式研究进展和海洋观测资料应用”为题进行了授课,详细介绍了自然资源部在组织发展以“全球化、自主化和低碳化”为主要特征的海洋环流-海冰耦合、海浪、风暴潮和地震海啸系列数值预报模式方面的研究进展。报告强调了海洋数值预报的“三要素”,即观测、算法和算力。报告提出,卫星、浮标等海洋观测资料在提高预报精度、验证海洋模式中发挥核心作用,数值模式、人工智能算法和基于cpu/gpu异构并行的高效低耗数值模式是当今及未来预报向高分辨率、多过程耦合发展的保障。
王斌正高级工程师在“波浪谱观测技术与装备”课程中,从理论和实践应用两个维度介绍了国内外波浪谱观测技术现状、我国波浪谱观测技术突破与典型应用,并探讨了我国波浪谱精细化观测方法以及与数值预报模式之间的结合应用。报告中结合多海域的实际应用结果指出,我国自主研发的“前哨”波浪谱浮标功能性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经具备取代进口设备开展业务化观测的能力,可实现波浪谱全要素自动化观测能力,开展风浪和涌浪要素实时分离,全面提升我国波浪全要素、高精度、智能化观测能力。
王心鹏工程师在“海洋观测无线电政策及法规导读及频率申请技术”课程中对无线电管理条例、频率划分、发射设备管理、地面无线电台(站)管理等国家发布的最新无线电政策法规进行了详细介绍。以海洋雷达无线电频率和台(站)申请为例,详细讲述了申请条件、流程、申报材料等具体内容,对其中涉及的无线电专业术语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释义。
关一高级工程师在“海洋观测设备运行状态实时监测技术与工作研讨”课程中从系统设计、业务需求以及用户实操等方面介绍了海洋观测设备运行状态监控系统,讲述了运行状态监控系统近年来业务工作的成果。
此次培训旨在指导提升国家、地方海洋观测技术应用和管理水平,持续加强海洋观测能力建设,提高运行管理水平。现场参训人员包括沿海各省区市海洋预警监测管理部门负责人和业务骨干,以及来自自然资源部各海洋中心和海洋台站的一线工作人员,现场参会80余人。培训会还同步开展了在线视频培训,线上参会300余人。
线上直播
各单位组织线上观学
参会代表对本次培训会从组织策划、课程设置、专家讲授等方面均给予了较高评价,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并建议继续组织更多范围的技术培训和业务交流,为全国海洋观测业务工作人员提供交流学习平台,不断提升我国海洋观测业务能力和人才队伍建设。(海保部 马丽珊、张爽,业务处 杨子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