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今年80岁的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原总工程师张道平,去过两次永暑礁。“我们是建站的开拓者。”当30多年前的一段往事再次浮现心头时,他仍骄傲地说。
张道平的骄傲,来自他亲身参与的一件具有历史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建立永暑礁海洋观测站。1987年3月7日至4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间海洋学委员会第14届年会召开,要求中国在南沙、西沙各建一个海洋观测站,以共享所获测量资料。由此,也正式拉开了永暑礁海洋观测站艰苦卓著的建设序幕。
当时的张道平,从部队转业在国家海洋局海洋技术研究所(现为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担任该所水声研究室主任职务,直接参与了永暑礁海洋观测站从选址调查建站工程的全过程。
赴永暑礁勘查选址
1987年5月15日至6月6日,国家海洋局派出一个由44人的勘查工作组,搭乘“向阳红”5号海洋科学调查船从广州出发,赴南沙群岛海域进行海洋观测站选点勘察。
张道平正是这44人之一。据他回忆,直到科考船起航之前他都不知道此行的任务是什么。“当时出于保密考虑,只告诉我们需要携带勘测的仪器和设备,直到起航后四五个小时,船已开到了外海、抛锚后,我们才知道要去为南沙海洋观测站勘察选址。”
5月的南海,风平浪静。经过两天一夜的航行,勘查工作组来到了永暑礁。“那时候的永暑礁,低潮时礁盘露出海,高潮时只能看到一个像橛子一样的黑色柱子,约有一米高,距离远了根本看不到。”
科考船漂泊在距离礁盘十几海里的海面上,通过小艇将勘察队员运到了礁盘上。张道平所在的水文地质考察组,具体负责验潮站的选址考察和水下照相。张道平他们用竹棍做成木排绑扎在礁石旁,人就在木排上工作。“那个木排很小,最多待3个人,操作仪器进行海底拍照。”在烈日之下,考察主礁石周边地形,底质和海沟的水深资料,稍不留意就会陷入珊瑚礁缝隙中。白天还要协助水文组观看水尺,记录潮汐变化情况。获取的资料为永暑礁建站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数据支撑。
“当时也没感觉有什么苦、什么累,这是国家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只要能完成,一切都是值得的。”回忆那段艰苦的勘察经历,张道平这样说。
考察队完成全部考察和巡航任务回到广州后不久,一份名为《南海群岛海洋站选点调查报告》呈报给了国务院和中央军委。1987年11月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批复海军和国家航洋局,同意在南沙群岛永暑礁建设海洋观测站,具体实施交由海洋局南海分局负责。
工作在礁石上(1987年)
建立观测设备科研攻关
1988年1月,距离春节不到一个月。这一天,海洋技术研究所接到原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下达的紧急通知,要求由海洋技术研究所负责永署礁海洋观测站建站所需的观测设备研制。
根据任务要求,海洋技术研究所只有1个多月的时间完成设备的组装和调试。经验收后,将这些设备运至湛江港口,然后随船运往永暑礁。
但是,当时的中国还没有气象、水文等多要素组成的海洋观测站,大多数都是单要素,不符合永暑礁海洋观测站的建站标准。因此,如何将这些单独运行的测量设备组装成一个自动化运行系统,成为科研人员急需攻关的难题。
时间紧,任务重。海洋技术研究所马上成立了课题组,并决定由张道平具体负责系统的研制和现场安装并汇集了计算机室、声学室、温盐深室的众多科研人员集体攻关。“所里当时全力支持,要啥给啥,一切都为了保证项目按时完成。”
购置计算机和仪器设备、重新编写系统软件、组装和连接仪器设备……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项目组出色地完成了海洋观测设备自动化系统设计和组装。
接下来就是更为重要的“考机”阶段,研究人员需要测试观测设备和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接二连三的故障,让课题组成员应接不暇。对课题组来说,故障并不可怕,发现一个故障,就是一次贡献。与其等到运到永暑礁后才发现故障,提前发现和解决才是最好的。
转眼到了春节,离任务组的截止时间越来越近,课题组加班加点、连夜工作。“那一年春节,我们只放了两个小时的假,回去吃了一顿饺子就返回单位加班。”
最终,经过40多天的鏖战,课题组终于按时完成任务。3月中旬,观测设备通过了专家组第一次验收,随后被运往湛江。在湛江,观测设备又通过了第二次验收,随后被运往永暑礁。
观测水位(1987年)
参与永暑礁建站
1988年6月,张道平等人搭乘海军船舶与观测设备一起,前往永暑礁参与建站工作。其间海况恶劣,颠簸不断,很多人都晕船。“我那时40多岁,身体还行,一般都不晕船,但那次也晕了。”张道平说。
4天后,课题组部分同志先行登上永暑礁。与一年前相比,永暑礁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当时,工程队已经先期入驻,开始基建工作,放眼望去永暑礁多了一片由搅碎的珊瑚礁沙子组成的陆地。比一个足球场大一些,高出海面十多米,但平地很少。
到达永暑礁后,张道平等人就忙碌了起来。他们先是通过小艇将观测设备运到礁盘上,然后就开始安装和调试。温盐深测、测波仪、验潮井、计算机室……各种仪器和设备相继安装成功。“那时我们都是白天干活,晚上开会,没有太多休息时间,也没有时间概念。”
吃着咸菜和米饭,喝着南瓜汤,住在临时搭建的房里,头顶上除了烈日,还有不时飞过的国外侦察机。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不怕苦累、争分夺秒抢抓工期。
能吃上南瓜菜那亦是美味
40多天后,永暑礁海洋观测站观测设备安装和调试工作顺利完成。此时张道平的头发和胡子长长了,人变黑了,也瘦了。
30年弹指一挥间。如今的张道平,早已退休多年,但他一直关心着永暑礁的变化。回忆起自己两次前往永暑礁参与海洋观测站建设的经历,他说这是他一辈子最引以为豪的事情之一。“永暑礁海洋观测站的建立,对我们国家深入开展南沙海域科学考察、加强国际海洋合作、维护海洋权益是一个伟大的贡献,我能有幸参与这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张道平说。
(《中国海洋报》记者周超)